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Ⅰ)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人教版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以及根据实际生源情况后,对现行人教版相关教材的处理:不用P84、86的活动与案例,而是加入本土河流地貌的相关内容。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课前的野外实习、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 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⑵ 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⑴ 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⑵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3 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并迁移到其他河流地貌以及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⑶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教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野外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1各组带一大又长塑料盒(大又长纸盒)疏松土与一瓶自来水。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水的侵蚀作用,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现地理信息)
[承转提问]刚才我们看到就是河流的全景,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
图片展示(晋江),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学情预设] 在探究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概念不清晰、实验研究不知道如何开始、实验的结果不知道如何总结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码头根据什么原理设置等。
[设计意图] 在探究中课堂中设计八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谈论得出思维结果,老师加以研析河纠正。课前通过部分学生野外实践以及课前实验,通过这部分学生带动全班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
1.请学生看书P83、84页,以四个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首先各组互相点号提问解答,其次自由互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2.[多媒体展示] 讨论内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谷凹凸岸的辨别及码头的设置。
3.讨论互问过后,教师请每组同学同步分别做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个实验研究,教师进行指导点评总结。
模拟实验操作:
溯源侵蚀——做成阶梯状的两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在高处慢慢倒水观察。
下蚀——做成小坡度的一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慢慢倒水观察。
侧蚀——做成弯曲的较平的一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慢慢倒水观察。
4.[多媒体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
溯源侵蚀
|
下蚀
|
侧蚀
|
概念
|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
对河流的影响
|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
特别强调
|
伸长
|
加深
|
展宽
|
5.[多媒体展示]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6.[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7.[知识拓展] 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知识链接]
(1) 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2) 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8.[学生回答,教师画板图说明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根据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况,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不断加宽加深,宜建码头。
自绘板图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那么,河流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如何呢?
[学情预设] 在探究二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概念不清晰、实验研究不知道如何开始、实验的结果不知道如何总结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河流地貌的判断和解析。
[设计意图] 在探究二中课堂中设计七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谈论得出思维结果,老师加以研析河纠正。课前通过部分学生野外实践以及课前实验,通过这部分学生带动全班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重点提示突出地理关键词,教师带动学生加以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二]
1.请学生看书P85、86页,以四个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首先各组互相点号提问解答,其次自由互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2.[多媒体展示] 讨论内容:说出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3.讨论互问过后,教师请每组同学同步做实验分别演示洪积扇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注意用关键字(下面带点加粗的字)进行指导点评总结。
模拟实验操作:
冲积扇——做成类似山谷地的形状,在高处慢慢倒水观察流水出了谷口时的情况。
河口三角洲——做成类似河海交界处,弄一个凹槽模拟河床,慢慢倒水观察。
4.[多媒体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组成部分
|
分布
|
形成
|
地貌特点
|
洪积扇-冲积扇平原
|
|
|
|
河漫滩平原
|
|
|
|
三角洲平原
|
|
|
|
5.[重点提示] 关键字(下面带点加粗的字)
洪积扇或冲积扇成因: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流出山谷口,地势陡降趋于平缓——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山谷带来的大量泥沙就堆积在山谷的出口,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就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平原。
河漫滩平原成因:
一般在中下游地区,在河流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面积扩大,枯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淹没即称为河漫滩。河漫滩改道、废弃——多个就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平原成因:
在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多个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6.[课堂提问] 判断下面四幅素描图,哪幅是山区河流的冲积扇?哪幅是长江三峡?哪幅是长江的荆江河段?哪幅是河口三角洲?
7.[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A图是长江的荆江河段,B图是山区河流的冲积扇,C图是河口三角洲,D图是长江三峡。
[过渡]最后欣赏师生野外考察的图片与视频,并请组长加以描述。
[学习小结]板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每位同学为本节课做一思维导图。
[知识链接] 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拓展创新,学以致用] 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利用所搜集的资料,在加以延伸,以“晋江之旅”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主要进行关于“晋江的河流地貌”、“晋江的源头的水土流失”、“晋江下游段水质性污染”方面合作探究,形成课题报告。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利用视频展示侵蚀过程,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课前带小组长野外考察洛阳江实际地貌,以达到以点带面,采用模拟实验与动画演示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用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拓展创新。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地把握和体现新课标理念。
|